摘要:香港恒生指数作为香港股市的重要指标,自196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大涨大跌。本文将盘点香港恒生指数大跌的历史,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事......

第一次大跌:1973年
1973年,香港恒生指数经历了第一次大跌。这一年,全球股市普遍下跌,香港股市也不例外。恒生指数从1973年1月的177.5点下跌至12月的历史低点63.4点,跌幅达到64.5%。这次大跌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放缓。
第二次大跌:1987年
1987年10月,全球股市发生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香港恒生指数在这一天暴跌了22.4%,创下了单日跌幅的历史纪录。这次大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国股市的崩溃、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投资者恐慌情绪等。恒生指数从1987年8月的3452点下跌至12月的历史低点1606点,跌幅达到53.8%。
第三次大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香港股市也未能幸免。恒生指数从1997年5月的12000点下跌至12月的历史低点6600点,跌幅达到45%。这次大跌的主要原因是泰国货币贬值引发的金融恐慌,以及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香港政府为了稳定股市,采取了包括限制卖空、干预外汇市场等措施。
第四次大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香港恒生指数再次遭遇重创。从2008年10月的28400点下跌至2009年3月的历史低点10600点,跌幅达到62.4%。这次大跌的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机构倒闭、投资者信心下降等。为了应对危机,香港政府采取了包括量化宽松、降低利率等措施,以稳定股市。
第五次大跌:2020年新冠疫情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香港恒生指数也经历了第五次大跌。从2020年2月的31300点下跌至3月的历史低点17700点,跌幅达到43.3%。这次大跌的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中断、企业盈利预期下降、投资者恐慌情绪等。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香港股市逐渐回暖。
香港恒生指数的大跌历史反映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从石油危机到亚洲金融风暴,再到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每一次大跌都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香港股市也展现了其韧性和恢复力,在经历大跌后总能逐渐回暖。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历史大跌的原因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市场波动。